服务热线
13186680389
一、核心措施:精准杀菌与清洁
1. 清洁设备内部
- 停机后,先用高压水枪(或专用清洗设备)冲洗除尘器内壁、滤袋/滤筒、管道、集尘斗等所有接触物料的部位,重点清除残留的
物料积垢(微生物主要附着于积垢中繁殖)。
- 冲洗后,使用食品级/工业级消毒剂(如次氯酸钠溶液、过氧乙酸、二氧化氯溶液)浸泡或循环冲洗,作用时间根据消毒剂说明控
制(通常15-30分钟),确保杀灭残留微生物。
- 最后用洁净水冲洗干净,避免消毒剂残留(尤其食品/医药行业),并烘干(潮湿环境是微生物滋生的关键诱因)。
2. 定期深度消毒
- 建立消毒周期:根据生产频率,每周/每月进行1次深度消毒(可结合停机维护进行)。
- 选择合适消毒方式:若设备无法拆卸,可采用熏蒸消毒(如二氧化氯熏蒸);若为滤袋式除尘器,可定期更换滤袋(或对滤袋进
行高温灭菌,如耐高温滤袋可采用121℃湿热灭菌)。
二、源头控制:切断微生物引入途径
- 控制进料物料的微生物含量
喷雾干燥的进料(如浆料、溶液)若本身微生物超标,会直接导致后续除尘器内微生物积累。需提前检测进料微生物,必要时在进
料前加入合规的抑菌剂(需符合行业标准),或对进料进行预处理(如巴氏杀菌、高温灭菌)。
- 净化进气/排气系统
- 检查除尘器的进气口是否安装空气过滤器(如初效+中效过滤器),及时更换堵塞/失效的滤芯,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(如细菌、
霉菌孢子)随气流进入设备。
- 若排气需循环利用,需在排气管道加装灭菌装置(如UV紫外线灭菌灯),避免微生物随循环气流再次污染。
三、工艺优化:破坏微生物滋生环境
1. 控制设备内湿度
- 微生物(尤其是霉菌、细菌)需潮湿环境繁殖,需确保除尘器的排气温度(或设备内部温度)高于“露点温度”(避免冷凝水产
生),通常控制排气温度在50℃以上(具体根据物料特性调整)。
- 定期检查设备是否存在漏风、冷凝水积水情况,及时修复密封件(如法兰密封垫)、清理排水口(防止积水)。
2. 缩短物料残留时间
- 优化生产流程,避免设备长时间停机(停机期间物料残留易滋生微生物);若需停机,需在停机后立即清洁设备,不可残留物
料。
- 确保除尘器的排料系统(如星型卸料阀、螺旋输送机)运行顺畅,避免物料在集尘斗内堆积、滞留。
四、辅助措施:加强监测与管理
- 定期检测:每次清洁消毒后,对除尘器内壁、排料口的物料进行微生物检测(如菌落总数、霉菌总数),验证处理效果。
- 规范操作:建立设备清洁、消毒的SOP(标准作业程序),明确清洁步骤、消毒剂浓度、作用时间等,避免操作不规范导致效果打
折。
通过以上措施,可从“杀灭现有微生物+阻止新微生物滋生+切断引入途径”三个维度解决超标问题,尤其需重点关注潮湿环境控制
和设备积垢清洁,这是微生物超标的核心诱因。